小女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5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女校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科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4 21:0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 桦

提要:

本文 从美国女校教育的兴衰起落及其背景分析入手,在介绍美国教育界关于女校教育几个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办女校不是要把所有学校都改为男女分校,而是强调兴办一定数量的女校的重要性。女校的存在,不仅是教育科研的一块实验田,更重要的,作为另一种办学方式,她为那些愿意让女儿上女校的家长提供了可能性。说到底,教育体制的多样化和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从根本上提高办学质量的条件。

关键词:美国女校 教育 历史 研究

随着华夏女子中学在北京的出现,关于男女分校或合校利与弊的讨论也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尽管当人们争论这个问题时,可以从心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等许多方面引经据典,遗憾的是,我国近百年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中的女校教育的实践并没有留下多少言之有据的科学结论。针对这个空白,本文汇总过去 20 年间美国学者从教育历史、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考察女子学校教育的研究成果,力求以他山之石,对我们在这一领域内的探索有所启发。全文分为三部分: (1) 历史回顾:女校教育在美国的兴衰起落及其背景; (2) 理论根据:美国教育界关于女校教育的几个着眼点; (3) 科学研究:女校教育有没有效果 ? 为什么 ?

历史回顾:女校教育在美国的兴衰起落及其背景

如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美国的学校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大系统。在公立学校这一系统中,从 17 世纪最初的文法学校开始,男女合校的观念就被提出。到了 19 世纪初,几乎全部公立小学都是男女合校,到 19 世纪末,合校也在中等学校中占一统地位 (19 世纪末,美国 628 个城市中,只有 12 个有男女分校 ) 。如同著名教育史学家太雅克 (Tyqck) 和汉苏特 (Hansot) 指出的,自从 19 世纪初以来,男女合校就一直是美国公立教育中的一个既成事实;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公立学校=合校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指责,也不需要特别的赞扬。由于这种原因,女子教育的普及在美国发展很快。到 1850 年,公立小学中女孩的入学率几乎等同于男孩。到 1870 年,美国 10 一 14 岁女童的扫盲率已经超过同龄男童。

如果说美国公立学校制度和男女合校的观念几乎是同步成长的话,那么女子学校从一开始就是和私立学校联系在一起的。美国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特伊女子学园 (Troy Female Seminary) 于 1821 年在纽约成立,创立人威乐得 (Willand) 女士和其他几位同时期的私立女校创始人是美国教育史上女子教育运动的先驱。到 1871 年,美国已有一百多所私立女校。这些学校不仅弥补了 19 世纪中期美国高、中等教育中女性教育的不足,而且,它们的办学理念、模式,甚至课程设置都对后来公立学校中的女性教育有重要影响。突出女性特点,以培养有文化、有教养的妻子和母亲为目标,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包括古今历史、代数和几何,拉丁文法以及哲学、化学等。更重要的是,这些早期私立女校培养出的数以百计的优秀毕业生,成为以后美国公私立教育制度的生力军。例如,特伊女校从 1839 年到 1863 年间的 669 名毕业生中, 597 名都加入了教师的行列。从 1821 到 1872 年, 146 名特伊毕业生成为不同学校的创立人或校长。

有意思的是男女合校观念虽然一直在美国公立学校中占主导地位,却并不是建立在任何科学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在公立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合校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考虑 —— 少花钱,多办事。在其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占大势的公立男女合校与高质量的私立男女分校也一直相安无事,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局面才被剧烈的社会风潮所震撼。

60 年代的人权、平等思想和女性解放运动提出了消除种族隔离以及性别隔离的口号,许多高质量的男校和女校也被批评为只培养精英的小宝塔。在这种社会风潮中, 1972 年美国国会通过教育法案,其中的第四章明确规定,任何有性别歧视的教育机构无权得到联邦政府的任何资助。迫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种种压力,美国各种层次的私立男校、女校纷纷下马或改为合校。 1966 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有 25 %是男女分校,到了 20 年后的 1986 年,只剩下 6 %。与此同时,近三分之二 (99 / 236) 的男校关门或改校制,将近一半 (102 / 231) 的女校也难逃厄运。私立中等教育中男女分校的比例也从 1963 年的 62 %下降到 1986 年的 24 %,私立女校从原来的 24 %下降到 12 %。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是在私立女校风雨飘摇前景暗淡的时候,女校的特殊效果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历史上,美国教育界第一次开始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男女合校或分校到底哪个对女孩子身心发展有利的问题展开了争论。学术杂志和会议上,男女分校与合校的是非功过问题也成为热门课题,这种讨论一直持续到今。时至今日,讨论尚无定论,女校教育却开始复兴。不是重复以前的淑女教育,而是强调新时代中科技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公路的畅通,对新一代女性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值得注意是,近年来不仅私立女校又有了蓬勃发展,不少州、市教育部门为改变积重难返的公立学校中种种老大难的问题,也开始尝试在男女合校中办男生班或女生班,或干脆办起了公立女校。据报道,加州鉴于 6 所实验性女校的成功,准备再办 6 所女校。看来,学校体制趋向多元化也是美国教育发展的动向。

理论根据:关于女校教育的几个着眼点

办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学智的发展。关于女校教育利弊的讨论也主要集中在它的合理性上,与男女合校相比,女校是否真能提供一个更有利于新一代女性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 针对这个问题,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引述了自己的观点。

教育心理学家的主要理论根据是男女在认知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差异。目前的男女合校教育忽视青春期女生在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的特点不能因势利导,其结果是挫伤了女性发展中的自信心,影响了女性潜在能力的开发。

例如,现代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少男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比少女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少男较少女更爱活动。大活动量又使少男右脑半球的活动更为频繁,而右脑半球的活动是与数学运算相联系的。有些学者认为,这或许便是一般来说少男较之少女更偏长数学的原因。另一项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少男具有的大量男性激素也与他们有较强的数学潜力相关。有些教师注意到,当女生月经期间雌激素的分泌量降低时,她们在空间关系理解测验中得分高于往常。少男少女发育上的另一个差别表现在神经系统脊髓包皮的成熟上。神经生理学表明,当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完成时,随着脊髓包皮的成熟,使婴儿的自主运动得以控制。于是,婴儿开始能支配自己的头部运动,从软弱无力到有目的地转动方向。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女童腕部和手部神经包皮的成熟远远早于男童。所以,女孩子一般很早就可以学习缝纫,而男孩子由于手部控制能力差,则难以完成这个任务。人们还常常注意到女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优于男生,这也有神经生理学的基础。美《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指出,人脑中有一·种支配交流功能的化学物质。具有高浓度的这种化学物质的人,一般更善于交往。到了青春期阶段,少女一般较之少男对社会人际关系更为敏感,正是由于大脑中具有较多这种化学物质的缘故。

以上这些心理或神经生理学研究成果的最终意义。在于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少男少女天生的差异来因“性”施教,才能使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扬长补短。许多女校教育的热衷者认为,正是在这些方面,女校教育有着男女合校所不及的长处。例如,针对少女发育过程中氧气消耗不足而造成的对空间关系的理解逊于少男,女校往往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而在合校中女生就必须同男生竞争。又如,由于女童腕部、手部的活动能力较强,无论是学校或父母往往从小就教女孩子针线。然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情况则恰恰应该相反。应该给女孩子更多的机会来发展大肢体的运动技能和空间理解能力。面对男孩子,则应学习针线手工以增强手部运动的灵敏性。

许多专家学者在论述女子教育问题时,都强调先天生理、心理差异以及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相互依存关系。少女少男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不应该成为影响他们成长的障碍。正如美《时代》周刊一篇关于脑生理性别差异的文章指出的,两性之间大脑的物理和化学构成方面的差别是可塑的,并且随着人生的经历而改变。人们很难在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的作用方面划一条界限,因为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学习过程毫无疑问将直接影响人脑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反应。女子学校的合理性之一便是能够针对少女成长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社会学家在论述女子学校的必要性时与教育生理、心理学家取完全不同的着眼点。他们的着眼点之一是学校的功能和影响这种功能实现的现实环境。人所共知,年轻一代在学校中要学知识,增强才智;也要培养待人接物,与人相处的社会交往能力。一些美国的社会学者认为,在男女合校,特别是中学阶段,少男少女们的青春期冲动往往使他们社会能力的发展以牺牲学智发展为代价。因此,在男女合校中,学校的这两种功能往往不能同时实现。具体来说,在中学校园里,少男少女们因为谈恋爱或单相思而分散精力,以至影响学业成绩的,不是太普遍了吗 ! 相反,在女校或男校中,人为地将少男少女隔离开来,这种青春期躁动的影响往往自然而然地被减少,学生们不受“校园异性相吸”的干扰,自然能够集中精力于学习知识。基于这种推理,有的学者认为,男女分校比合校的教学效果要好一倍左右。

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女校教育的另 — 个论点是,男女合校中普遍存在着的对女生的性别歧视,尽管有时这种歧视是在不自觉中发生的,但由此导致了女性自信心的受损伤。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男女合校中,男生和女生很难得到同量的学习机会。人们观察到,男生一般在课堂讨论中占支配地位,他们经常打断女生发言,又经常因积极发言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在数学和自然科学课上,女生的比例比男生少得多;而历史教科书上被歌颂的人物又多是男性,女生在学校中常常是男生欺负的对象。在公立学校中,尽管女教师占大多数,但学校管理干部又是男性占支配地位。用社会学家的话来说,这种种现象表明,尽管美国公立学校从一开始就是男女合校,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男女合校向女生打开的大门与向男生开的门是不同的。

这种男女合校中有意无意间存在的歧视女生的现象,势必影响女生自信心的发展。据哈佛大学女性心理和少女发展课题以及其他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滑坡现象多发生在初中、高中阶段。由于社交能力强,注意力集中,手部小肌肉发育早,许多女孩在小学阶段表现优良。但到了十二三岁青春发育期之后,就逐步表现出自尊心降低,难以接受自身形象以及随之而来的学习成绩滑坡。许多教师都注意到,初中阶段男女生在数学理科成绩上的差距逐渐加大。

女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在社会调查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 1991 年和 1992 年间,社会学家米 (Mee) 调查了纽约市和伊利诺宜州 15 所初中的 2000 名学生。她让这些男女学生们回答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女生,或男生,最好的地方在哪里。令人吃惊的是,绝大多数女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我不知道”,“想不出来”,“什么都没有”。还有些女孩子说,作为女生最好的是“能买好衣服”,“好看”,“不用去打仗”,“和男生约会不用付钱”等等。看来让女孩子回答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与此相反,男生们回答同样问题却是异常踊跃。大多数男孩子们几乎从椅子上跳起来争着回答这个问题。最普遍的答案包括“男生可以干更多的事”,“不必担心怀孕”,“可以参加许多体育项目”,“可以做女生做不了的事”,“比女生更强”等等。开始,这个社会学家认为这种男生女生的回答截然相反只是个偶然现象。然而,随着调查学校的增多,几乎在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同样的现象再三、再四地出现。看来,女孩子缺乏自信心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为什么女孩子在初中阶段出现自信心和学习成绩双滑坡的现象 ? 至今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论。学者们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在学校里,老师对男生更耐心,男生往往得到老师更多的注意;在家里,父母对儿子、女儿提出不同的期待和要求。总之,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种种性别角色的文化差异,都会对女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少女们会觉得既然成年妇女的社会地位逊于男性,自己在学校里表现“不如”男生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科研结果表明,除学业成绩下滑外,少女自尊心下降还会导致其他后果。在美国,初中女生得“沮丧病” (pressi) 是男生的两倍,自杀企图率也高于男生 4—5 倍之多。对自己无信心,担心自己的形象和容貌,往往是导致初中女生情绪沮丧的主要原因。

科学研究:女校教育有无效果 ? 为什么 ?

美国对女校教育效果的探索起始于 70 年代初期女校教育一度风雨飘摇之时。 1973 年女学者伊丽莎白·泰德包首先开始了关于女校教育效果的系列研究。在整理美国女性名人录时,她发现有成就的女性毕业于女子高中或女子学院的比例远较结业于男女合校的为高。她还发现有成就女性的数目和学校中女教职员的比例有相关关系。另外一个研究项目追踪了 25 所高等院校的 1000 名学生和教职员,这些学生分别住在纯女生或男女混住的大学宿舍中。一年之后那些住在纯女生宿舍的学生们的职业志向依然很高,而另一部分男女混住的女大学生们却往往对前途信心不足。研究人员认为,男女混住对女生的成长确实也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她们的社会成熟度,人际关系等方面;而在学业成绩方面则作用相反。学者们认为,在男女合校中,女生们往往面临学业和社交两大课题,而结果往往是学习成绩被牺牲。而在女校中,由于没有男生,女生们能集中精力学业,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性,而性别的社会角色的发展,则被有意识地推迟了。

八十年代初期,教育改革又一次被提上美国社会日程。而中等学校的诸多问题 ( 学业质量差,吸毒,暴力,少女怀孕等等 ) 更使许多有责任感的教育研究人员,再次提出男女合校和男女分校的教育效果到底如何的课题。在诸多研究项目中,密西根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瓦莱瑞·李 (Valerie · Lee) 和安东尼.布瑞克 (anthonyBryk) 在 1986 年一篇关于男女分校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影响的报告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比较学生的表现时,它不仅分析了学生在英文、数学、理科等科目的学习成绩,而且考察了学生们的选课类型,学生对学校及不同科目的兴趣程度,学生的职业及教育志向、自我概念、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在学校的行为表现 ( 包括纪律、出勤、家庭作业和看电视的时间等 ) 。不仅如此,在考察这些成果变量的时候,作者运用多项变量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手段,控制了学生家庭背景 ( 种族、宗教、经济收入 ) 以及学校环境 ( 学校大小、师生比例、教师性别、学校财政条件、课程设置、学校领导状况 ) 等外在因素对学生表现的可能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使研究结论 ( 比较结果 ) 更加公正,更有说服力,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 — 一如果女校教育效果好的话,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李和布瑞克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分开的天主教学校中,学生的表现 ( 包括学业成绩和学习态度 ) 的确优于男女合校的天主教学校。而天主教学校中的女学生的表现更优于男校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方面,作者不仅比较了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高一和高三两年中的各科成绩,而且比较了两年中的变化。结果是不仅女校学生在大多数科目中的表现优于合校中的女生,变化也更显著。在理科和英文阅读方面,女校学生的优势格外明显。这种优势当然也还表现在学习态度和行为上。研究数据表明,女校学生每周平均用 6 . 93 小时做家庭作业,而合校女生平均用 5 . 76 小时;女校学生每天平均看电视 2 . 9l 小时,而合校女生看 3 . 23 小时。更令人注意的是,从高一到高三,女校学生的自制能力系数增加了 0.7 %,而合校女生则降低了 1 %。女校学生的教育志向系数增加了 2 %,而同期内合校女生的教育志向下降了 2 %。女校学生对数学、英文的兴趣明显高于合校生,愿意和学习好的学生交朋友的意向也更明显。与此同时,数据表明女校学生在入学两年后,更倾向于不接受社会上习惯存在的对男女性别的角色划分。总结以上,作者认为女校学生的学习表现优于合校女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些不同结果的原因,特别是学生个人背景条件 ( 家庭、宗教、种族、收入等 ) 和学校背景条件的关系。作者认为,尽管女校学生的个人背景 ( 家庭等 ) 的确明显优于合校学生 ( 上女校的学生一般来自收入较高,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父母对女儿的期望也较高 ) ,但由于这项研究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可比的研究对象,又用统计模式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因此,可以推论合校和女校学生中表现出的差距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作者观察到,合校和女校在以下这些方面存在着不同: (1) 学校规模 ( 女校平均人数 461 ,合校 616) ; (2) 师生比例 ( 女校 1 : 6 ,合校 1 : 9) ; (3) 女教师比例 ( 女校 87 . 5 %,合校 57 . 2 % ) ; (4) 宗教对学校的影响系数 ( 女校 86 . 6 %,合校 8 . 2 % ) ; (5) 课程设置上的多样性 ( 女校课程偏重少数学术性核心课程,而合校中提供大量选修课 ) 。而在学校财政来源、计划,教师平均教龄等方面则无太大差别。作者认为,女校具有的这些优势 ( 学校小,师生比例低,课程偏重学术性 ) 都有可能创造一个较之合校更为理想的学习 ( 对学生 ) 和工作 ( 对老师 ) 环境,而这种环境又反过来可能吸引更多条件优秀的学生和教师。除此之外,女校中对家庭作业、出勤、纪律等方面明确具体的要求,也对学生有积极影响。当然,所有这些,都有待更多的实证研究。

在 1986 年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李和布瑞克又再接再励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并于 1990 年发表了第二篇研究报告 ( 男女分校高中教育的持久效果 ) 。在新的报告中,作者收集了这些 80 年代初的高中学生进入大学后两年中表现的各项数据,以期考察曾经观察到的女校教育优势是否对它的结业生有着长期的影响。原有的 1807 名研究对象中, 1533 名参加了追踪研究项目。其中 410 名毕业于女校高中, 391 名女生毕业于合校。研究结果表明,高中上过女校的确对女生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她们的教育志向较高,上名牌大学的机率较高,在政治社会活动中更活跃,对学校的满意度也更高。不仅如此,由于研究时这些学生将近大学毕业,研究还调查了她们大学毕业后的学习志向。结果表明,毕业于女校的学生有志于医学、法律及其它博士学位,以及有志于攻读企业管理或其他硕士学位的,都高于合校毕业生。作者认为,女校毕业生的优势可能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家庭背景、学校的选择性以及学校的不同体制和结构,都应该在考虑之列。

总结以上,作者认为女校教育的确存在着较之合校的有效结果,女校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不仅表现在学生在学阶段,而且表现在学生毕业之后;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动机、志向以及自控能力等许多方面。但遗憾的是,在美国,只有极少数女生有机会上女校。公立学校中女校绝无仅有,而只有少数家庭具备送女儿上私立学校的条件。据此,作者认为在现有公立男女合校中加强对女生的志向引导,设立纯女生的数学或理科班,都应列入教育改革的考虑范围。

李和布瑞克的研究报告如同重磅炸弹,在美国教育理论界影响很大。但对女校教育的优劣之争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各种意见仍众说纷纭。对女校教育持反对意见者并不否认女校学生成绩优异,他们提出疑义的主要论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女校学生成绩优异到底是什么原因 ? 是女校的因素还是女校学生自身选择的结果。女校学生本身具有的家庭环境等优势使她们在入学之前就较别人优秀。

(2) 一般认为女校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环境单纯,女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而少分心于青春期的风波。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否是以推迟少女的社会发展为代价 ? 而这种代价对少女的长期发展到底是利是弊 ?

(3) 人们往往用“培养成功者”来衡量女校的成功与否。然而,既然女性本身具备不同于男性的个性特点 ( 善于与人相处、合作 ) ,那么用男性主导社会中通用的成功标准 ( 自主、自立、竞争性 ) 来衡量女性本身是否恰当 ?

(4) 许多人认为办女校的目的之一是避免男女合校中存在的歧视女生的问题。然而,用办女校来解决女性受歧视的问题是否过于简单化 ? 女校中女教师的比例高并不能改变许多男女合校中存在的男学生和男教师对女生有偏见的问题。

时至今日,对女校效果的争论有增无减,意见纷纭。例如,美国大学妇女协会的一项较新研究结果 (1998 年 3 月 ) 表明,女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明显优秀,但她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却明显优于合校女生。更有人建议,既然人们怀疑女校的教育优势来自学生本身,那么为什么不在公立学校中多办几所女校,并给以时间,以求对女校教育的效果有个全面、客观的考察。尽管存在着分歧意见,但大家都认为,办女校也好,争论女校的长短也好,其目的当然不是把所有学校都改为男女分校,而是强调兴办一定数量的女校的重要性。女校的存在,不仅是教育科研的一块实验田,能为女校甚至合校中的女生教育提供意见。更重要的,作为另一种办学方式,她为那些愿意让女儿上女校的家长提供了可能性。说到底,教育体制的多样化和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从根本上提高办学质量的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① COnley , J : Cath01kSch001makeaD 汀 { erence . Washmgton DC , NCEA , 1992

② Lee , Valerie&anthony Bryk : Effects of Single — Sex

SecOndary sch001s On Student Achlevementand AttltUdes(Jounal of Educatlon Psyehdogy , 1986 , V01 . 78)

③ Lee , Valerie & Sustalned Effects Of the Slngle — Sex

Secoildary Sch001 Expertence On Attltudes , Behavlors , and

Valties in cOllege . (Journal Of Educatlonal Psych010gy , 1990 ,

VO182)

④ Lepore , Paul & Warren RObcn : A Comparison of 51ngle —

sex and COeducatlonal COth01k Secondary Schooling : Evidence

from the Natlnal Edueatloli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1988(Amerm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 Fa11 , 1997)

⑤ Sadker , Myra & David : Failng at Fairness , 1994

⑥ Mee , Cynthia : Middec SchOOl Voices on Genda Identity

ducatlonal Developrnnt Celiter , Inc , 1995)

⑦ Ricee , Joy : Separation and the Educatlon

of Women(1nitiatives , 1990 , Vo1 53)

⑧ Tyack , David & Hansot ,Elisatbeth: Learning Together :

History of Coeducation in Ameercan Schools (Yale Vniversity Press , 1990)

作者单位: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哲学博士

北京市华夏女子教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 小女生 ( 渝ICP备08003718号 )

GMT+8, 2024-10-5 21: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