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1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女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4 21:0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意如

提要:

本文沿着中国女校一百多年来发展的轨道,审视女子学校的产生和演变的历程。着重分析了近十多年中国女校再度兴起的背景,并从女校应对时代挑战的改革实践中,探求中国女校存在的现代价值。提出:当代女校要立足于中国大地,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从具体国情出发,实行开放办学,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依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具特色,才能在未来多元化的教育格局中求得发展。

关键词:中国女校  历史  现状  前景

中国女校的历史回顾

女子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作为独立建制的中国女校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兴衰史。

我国最早女校的出现,可追溯到 19 世纪 30 年代。 1844 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 Aldersay )在宁波建立的女塾,是中国本土上的第一所女校。此后,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入,教会办的女校在中国兴起。至 1877 年,外国教会在中国办的女校就有 82 所,学生 1307 人。这类学校大部分以培养教会的工作人员为主,把外语课和宗教课作为主要课程。有些女校如贝满女中等很早即开设了算术、科学初步、生物、生理等课程。

中国人主张自办女学的著名代表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1898 年在经元善、梁启超、康广仁支持下,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女学堂——上海经正女学正式成立。该校以贤妻良母教育为办学宗旨,招收 8 — 15 岁女童入学,只办了两年就被清政府关闭。 1902 — 1908 年由蔡元培领导的中国教育会主办的爱国女学,颇具革命色彩。此后几年内,北京等 20 多省市都兴建了女子学校,上海、福建等地还创办了各类女子实业学堂。

中国女校取得合法地位,是在 20 世纪初。当时清政府为形势所迫,在光绪 32 年( 1907 年),颁布了《女子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政府的认可使女校有了长足发展。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可以男女同校,国民政府倡导、鼓励女子教育。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相继兴起。继 1905 年协和女大首开女子大学先河后,著名的华南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于 1908 、 1915 年相继创立。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子中学兴盛发展的时期,以北京为例,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仅有 76 所中学,其中女子中学就有 15 所。其中教会办的女中 5 所,多以历史悠久、学生外文好见长;公立女中 5 所,多以校风质朴、教育质量高享誉社会;私立女中 5 所,更着眼于满足社会上不同层次女生受教育的需要。 1952 年政府接管了教会和私立女中,一律改为公立女校。 1966 年至 1976 年的十年“文革”期间,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北京与其他省市一样,女子学校也随之全部改为男女合校。在全国,除宋庆龄三姊妹曾就读的上海第三女子中学(原中西女中)于 1981 年恢复外,在长达二、三十年间女校在中国大地销声匿迹。

一个半世纪,中国女校历经沧桑。中国女校历史的演变表明,不同时代的女子学校,有不同的时代使命,受历史的局限,其办学宗旨、办学形式、课程内容,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从总体来看,女校在促进女子教育发展、促进男女平等和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其一是, 女子学校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女性人才,特别是为第一代乃至前几代知识女性的成长,充当了母体角色。 直至今日活跃在我国政界、科技界、文艺界、工商界的杰出女性,不少人曾在女校受过教育与熏陶。

其二是, 女子学校的办学者中,不乏爱国民主人士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在妇女解放思潮的启迪下,他们注重通过教育唤起女性的觉醒,促使新一代摆脱封建纲常礼教,举起男女平等旗帜,投身于妇女解放洪流中去。 女校培养的优秀知识女性,在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要事件与变革中起到了“酵素”的作用。

其三是, 女子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女校办学模式。 在女校管理、校风建设、校园文化、课程设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今天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女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中国女校的现状分析

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几年间,中断了几十年的女子学校在中国大地复出。女校的再度兴起,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一.现状:

1 .女子高等学校

从 1984 年至今的 16 年,中国女子大学呈发展趋势,据《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截至 2001 年,全国共有女子高校 15 所。基本情况如下:

从办学体制来看:公立 9 所,民办 4 所,民办公助 2 所。

从办学层次来看:大学本科 8 所,大专、高职 7 所。

从成立的时间来看: 1984 — 1987 年成立或转制的 6 所, 1995 — 1996 年成立的 4 所, 1998 — 2001 年新建的 5 所。

从所属关系看,全国、省市妇联所属 9 所。大学的女子学院 3 所。独立 3 所。

上述情况表明,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专、本、研(合作)三个层次配套,普高、成高、高职三类教育并举,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多种办学体制共存的女子高等学校新格局。

2 .女子中等职业学校

除了青岛女职、吉林女职等有近百年历史的著名女校外,独立建制的女子职业高中或中专,各省市均有几所(目前暂无精确统计),多系公办建立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近年来也有少数的民办女子职专,如浙江衢州市行知女职,以培养农村实用女性人才为宗旨,办学颇有活力。

3 .女子普通中学

“文革”中全国上百所女中全部取消。 1981 年上海三女中率先恢复, 86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两所女中创建, 1994 年第一所私立的马莎女中在广州成立, 1996 年民办公助的北京市华夏女中创建。据华夏女子教育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2 年 6 月,全国有 15 所女中,遍布 12 个省市。

从办学体制来看:公立 7 所,私立 7 所,民办公助 1 所。

从办学层次来看:完全中学 7 所,高中 4 所,初中 4 所。

从办学规模来看: 2000 人以上 2 所, 1000 人以上 4 所, 400 人以上 6 所, 200 人以下 3 所。

实际上现有女中多于上述统计,此外尚有一些省市准备兴建。上述情况表明女子中学也呈发展趋势。

二.女校复出的社会背景

女子学校在中国中断二、三十年后再次复出,是偶然还是必然?近二十多年一些西方国家女校数量在减少,而我国的女校却在悄悄升温,是顺世界教育潮流还是逆潮流?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女校复出的背景做些具体分析:

1 .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时代使命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为我国女校的复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的环境。

占我国人口一半的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新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为新一代女性健康成长提供优质教育,提高女性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是一种强烈的社会需求。

为实现提高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日益深入,为满足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多选择的要求,政府的教育政策也更为民主和开放,倡导教育创新,鼓励特色办学,女子学校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应运而生。此外,从我国国情出发,兴办女中和女童班,也是改善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女童教育之所需。

2 .国际国内妇女运动的蓬勃开展,为新型女校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动力。

历史证明,妇女解放运动与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每一次妇女运动的高涨,都为女子教育带来发展机遇。近二十年来国际妇女运动蓬勃发展,尤其是 1995 年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对我国妇女运动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为女子教育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把女性教育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度。

1995 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妇女发展纲领性文件——《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1995 — 2000 年)》。 2001 年又颁发了 2001 至 2010 年的第二个妇女发展纲要,纲要提出的新女性素质要求及女性教育的时代使命,为新型女子学校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支持。

3 .女校在中国有深远影响和深厚的社会根基。

几十年销声匿迹的女校,对青年人来说十分陌生,然而在中老年中却没被遗忘。有些早年毕业于女校的学生,更对女校情有独钟,认为“文革”中并未经过科学论证,就把女校包括扬名中外的名校一刀砍掉,是不自然的,她们渴望在今天繁荣似锦的教育百花园中,也有女校艳丽的花朵。因此,各地女校的复出都得到了她们的支持,不少女孩争报女子学校是受到曾在女校就读的前辈的影响。有的人就是热心女校事业的志愿者。

三.女校面临的挑战和改革探索

在今天女子学校的复出与过去的女校不同,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变化的社会环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办女校,不仅压力大、责任大,而且风险大、难度大。面临的挑战最主要的有两个:

一是:社会舆论对女校褒贬不一。

反对者认为:男女分校是不平等、不自然的事物,阻碍学生身心正常的发展。反对在今天恢复女校者的理由是:办女校是复旧,历史倒退。

赞同者则认为,男女合校表面上看来男女平等,但女生在校接受的仍是男性价值观主导的标准,女生离开学校时仍然是“第二性”。并且认为,女校阻碍女生发展的讲法,至今没有拿出证据。

主张今天试办女校者认为,以新的办学理念创建的新型女校,有其存在的现代价值,是不是复旧不能看形式而要看实质。

二是:面对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

无论是新建的女子大学、还是中学,由于没有老校的基础,没有名校的牌子,面对严酷的升学就业压力,在名校林立的大都市都很难立足。尤其是民办学校,要以高声誉赢得社会认可,绝非短短几年即可达到。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女校的办学者们以冷静的头脑在观念的碰撞中进行思考;以务实的态度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以科学的精神探索新型女校的成功之路。

关于如何办好新型女校,女子中学的办学者们,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逐步取得了一个共识,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女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搞好自身的定位。围绕定位当前还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理清。

1 .什么样的办学道路,是当代女校的最佳选择?

从现阶段我国国情和教育改革的进程来看,走特色办学之路是女校唯一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千校一面”,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在当今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办学没有特点,根本无法生存更谈不到超越发展。

特色学校不一定是重点校、示范校,但一定是一所成功的学校、有生命力的学校。只有办出当代女校的特色,才能在教育的整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特色是校长办学理念个性化的体现,同是女子中学,也不是一个模式,一种风格。由于校长的办学理念不同,反映在校风学风建设、校本课程设置、教育研究课题、学生管理方法、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也各有特点。只有当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成全体员工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时,新型女校特色办学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方可显现。

2 .如何确立当代女校的培养目标。

以培养贤妻良母为宗旨的女校,以培养贵族淑女为目标的女校,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而被淘汰。今天,女校承担的历史使命是通过建立与男女合校并驾齐驱的教育、课程与方法,唤起新女性意识的自觉,提高女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变迁对女性多重社会角色的要求,为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尽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女子学校对本校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表述,但必须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这一基点上,切实提高女孩的生命质量,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办学目标若不清晰,办学者很容易不自觉地步入传统女性角色定型的误区。如强调办女校为防止早恋、定位于性别隔离,或把造就能上厅堂能下厨房的、有教养的淑女作为培养目标……,以至事与愿违地复制出新的性别歧视,这一点应特别加以警惕。

3 .怎样认识当代女校的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工具,通过办女校为女生创造更多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女孩的命运,这无疑是当代女校的一个重要功能。

但是也必须看到,女子学校只是多种办学模式中的一个,与男女同校的教育主流模式相比,它在任何时代都处于边缘状态,即使教育发达、女校兴旺的国家也如此。目前我国女子大学只有 15 所,在 1225 所大学中只占 1.3% ; 15 所女子中学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 即使我国办 40 所女中,也不过在 80432 所普通中学中占万分之五。

应该看到女校虽少,但女生却占了学生中一半。如何把握女生教育的规律,针对她们的生理、心理、体能特点去因性施教等一系列重大课题都有待我们去研究。如果我们把当代女校既办成一个教育实体,又办成一个研究女生教育规律的基地,尽管女校数量少,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女校不断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到男女合校中的女生教育中去,受益的就不仅仅限于女校就读的学生了。发挥女生教育研究基地作用,把加强科研作为女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可深化教育科学研究,将对教育规律的研究推进到性别层面;二是可为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落实男女平等的国策提供有效途径和依据;三是有利于促进女性研究的本土化。

当代女校如果能正确认识并全面发挥上述两大功能,其作用和贡献就将大大超过传统女校了。

4 .如何把握好女校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女校与男女合校一样投入,所不同的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还必须根据女生的特点,加以扬长补短。一些改革较好的女中提供的经验是:推进女生素质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因性施教、优化个性”的理念,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用“四自”精神进行新女性品格的构建,启迪少女主体意识的觉醒。“四自”教育应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女性道德与心理教育应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二是:培养女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女生学习理科的兴趣与潜能,提高女生的科学素质。

三是:进行女子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女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优化。

中国女校的前景展望

一.当前求发展的三个对策

我国女校不仅数量很少,而且绝大多数是近十来年新建和转制而来的。稚嫩的新建女校,在严峻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 有几个亟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加强女生教育和女校办学宗旨的宣传力度,争取政府和社会更大的支持。

近年来,教育的公平公正、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等问题,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有些问题还需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我国现行的教育中是否还存在性别歧视?女童教育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大、中学校中女生的弱势地位能否正视……等等。这些问题能否取得共识直接影响着女性教育的发展,也与女校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否认本国存在性别歧视。在我国,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前也不承认女童教育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近二十年来,随着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扩大,教育上的差异日显,政府才深感“女童教育是难中之难”的命题。据 1990 年统计,全国 7 — 11 岁未入学儿童中女童占 81% 。 1994 年的统计表明,世界各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平均占 47% ,而我国较之少 7.34% 。我国科学院女院士、工程院女院士只占 5.3% 和 6.2% 。事实表明,法律上、制度上没有性别偏见,不等于决策和操作上的性别平等。从我国国情出发,给女生教育以特殊关注与政策倾斜,支持和鼓励女校办出特色是完全必要的。

二是,女校求得生存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真正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供女生选择。

我国女校起步早,中断时间长,许多著名女校未能延续下来是很大的损失。在国外,虽然自女校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女校利弊的激烈争论,但并未阻止一批优秀女校的存在与发展。美国的威尔斯理女子学院,韩国的梨花女大等校近年来采取与其他一流知名大学联办,学生间可以互转等措施,社会声誉更加提高。印度 SNDT 女子大学,现已发展为有 19 万学生的一流大学。日本、欧美、台湾地区均有不少历史悠久的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办得生气勃勃、颇具特色,以优质教育质量享誉社会。而我国女校新建的居多,办学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无论在规模、质量、师资、效益哪一方面,都与世界一流的女校相距甚远。要实现超越发展,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女校的先进经验尤为重要。

三是,对女校校长和教师进行性别意识的专门培训。

女校有其特殊性。女校的校长、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女性学的基本知识和有关妇女的法规和政策,以树立社会性别意识、增强性别敏感。只有通过这种专门的培训,办学者和教师才能自觉运用性别视角去审视教育现象,把因材施教与因性施教结合起来,把男女平等的国策具体落实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长远求发展的三个生长点

女校作为一种办学模式,能否与男女合校长期共存?这是国内外女校办学者共同关切的问题。我们的看法是: 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校与处于主流地位的男女合校能否共存,要看其有无社会需要,有无现代价值,有无理论支撑。 具备上述条件,当代女校就有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生长点。

办女校有没有社会需要? 我们的回答是:凡是有现代办学理念,能为社会提供优质女生教育的女校,一定能为社会所认可、社会所需要。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政策也更将民主和开放,多种办学模式的改革试验会得到鼓励与支持,会使致力于女性潜能开发的不同层次、不同风格女校,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反之,如果女子学校办得不好,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提供优质女生教育,当然难以避免为社会所淘汰的命运。

女子学校的存在有无现代价值? 社会舆论与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综合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女校有存在的现代价值,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 ,办女校为女生增加了选择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女校与男女合校共存,丰富多彩的办学模式可促进教育的繁荣发展。

第二, 女校可以创造一种特定文化环境,避免或减少合校中的性别偏见,培养一些主流教育机构难以培养的现代女性品格和独立能力。

第三, 女校作为探索女生教育规律的基地,在批判无性别的教育理论,推进性别差异研究由宏观向微观层面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至于女校究竟有无现实存在的价值,我们始终认为不能靠空谈,要靠进行踏踏实实的实验来加以科学论证。

女子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能否得到理论的支持? 女子学校办学理念的树立与更新,女子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一切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应该看到,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学者们关于女性学、性别差异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这一大好势头。目前,世界已有 163 个女性研究中心,其中 66 个在欧美, 89 个在亚洲。我国高校的女性研究中心也已发展到 30 多个。我们要借助这些雄厚的研究力量,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女性学的最新成果,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到女子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去,就会在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下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迷失方向。

综上所述,女子学校的前景是光明的。美好前景的实现还需要我们去不懈的奋争、开拓和创造。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阎广芬,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5 月

2 .《中国女子教育通史》,杜学元,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8 月

3 .《中国妇女教育》,韦钰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4 .《当今世界教育思潮》,毕淑芝、王义高,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5 月

5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8 月

6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安树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2 月

7 .《因性施教探研》,李意如、张大道主编,华夏女子教育研究所, 2001 年 7 月

8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01 — 2010 年)》

9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 — 2010 年)》

作者单位:北京市华夏女子教育研究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8-11-22 17:30:12 | 只看该作者
偶的天啊!这是什么样的贴子呢?


















【AD】欢迎大家访问www.xiaonvsheng.net小女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 小女生 ( 渝ICP备08003718号 )

GMT+8, 2024-10-5 07: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