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生论坛

标题: 当代中国女中学生教育的特点 [打印本页]

作者: djccmhz    时间: 2008-9-24 21:08
标题: 当代中国女中学生教育的特点
李之保

女学生教育由来已久。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的女学生教育,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我们要研究当今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女中学生的要求 , 本着教育创新的精神 , 不断改进女中学生的教育工作。

从宏观看 ,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 , 以学习和创新为关键的知识经济新时代。知识经济实质上是 “ 人才经济 ” 。在人才主导发展的新时代 , 人才资源已是社会第一资源。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 , 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 , 需要培养造就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为此 , 中国实行 “ 人才强国 ” 的战略 , 制定了《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 通过持续的努力 , 力争把我国从 “ 人口大国 ” 、 “ 人力资源大国 ”, 逐渐转变为 “ 人才资源大国 ” 乃至 “ 人才资源强国 ” 。我国近期内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目标主要包括:人才总量要有较大的增加(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 , 由 2000 年 6360 万人 , 增加到 2005 年的 8350 万人) ; 人才结构(包括在产业、地区、城乡间分布 , 专业结构 , 年龄结构 , 性别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要合理优化 ; 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知识与能力水平)要明显提高 ; 以人才能力建设为主题 , 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

教育在人才培养中 , 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 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 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我国 12·6 亿的总人口中 (1999 年发布 ), 女性为 6·2 亿人 , 占全国人口总量的 49.02%, 是一支与男性等量齐观的巨大的人口资源。由于女性长期处于比较不利的社会地位 , 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对待 , 女性人才开发不足存在的问题 , 比男性尤为突出 , 以致造成如今我国人才性别结构和女性人才的专业结构与职业结构的明显欠缺。有鉴于此 , 国家特别提出 ,“ 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 ” 和 “ 要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 ” 。

联系到女中学生教育的情况 , 在全国现有的 2.1 亿中小学生的总量中 (2000 年统计 ), 女中小学生为 9,500 万人 , 占在校生总数的 44.58% 。其中女学生在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技校、中等师范的在校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 , 分别为 46.17% 、 47.17% 、 54.63% 和 67.49%, 都是在一半左右。对占如此巨大比重的女中学生群体的培养教育特点 , 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另外 , 估计在未来的 20 年内 , 我国将有 4 亿多青少年进入劳动市场 , 参加国家各项事业 , 其中约一半左右的为当前和今后的在校女学生。为了深层开发女性人才资源、培养造就大量各级各类新型女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不断发展与深化改革女学生教育 , 特别是对处于青春期转折年龄段和确立人生观重要阶段的女中学生的教育 , 进行改革创新 , 结合她们的性别特点 , 进行更有针对性和更为有效的教育是十分重要和非常需要的。这不仅是女子中学的任务 , 也是所有男女合校的中学的责任。

纵观女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 , 可以看出 , 它是不断演进的。早期是为保障女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 重点是普及义务教育 ( 在有些地方 , 这个任务还在完成中 ); 后来又发展到着重消除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明显的和隐蔽的性别歧视 ( 这项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 ), 以促进女生学有成效、学习成功 ; 如今 , 为了把握时代赋予女性的机遇和迎接挑战 , 进一步朝向深化启迪女生性别自觉、提升女生学历水平、提高思想品德、完善素质结构、突出科技素质、发挥女生优势、开发女生潜能 , 为日后成才奠定良好基础的更高的和更加积极的目标与要求发展 , 成为共识。后者正在成为当代女中学生教育的新思潮、新特点。

当今 , 中国女中学生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 可反映为如下三个主要特点 , 即开展性别意识教育、完备培养目标和构建特色课程。

1. 开展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 , 并与性健康教育统筹安排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性别理论提出后 , 其影响在不断扩大 , 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我国在 1995 年以后 , 也开始广为传播与采用。

众所周知 , 社会性别 ( 简称性别 ,Gender) 与生理性别 ( 简称性 ,Sex) 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后者主要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而分为男女两性的 , 是生物学意义的区分。而前者 - 社会性别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因素基础上 , 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形成的性别特征与差异 ,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后天养成的 , 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与态度。因此 , 它可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改变。现实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性别意识 , 以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性别角色观念 , 进而消除对女姓的性别歧视。树立全新的、科学的社会性别理念 , 是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和性别公平的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科学地看待社会性别的形成与能动地进行合理转变 , 也是女性树立成功信念与成才信心的必要动力。这是新女性必备的一项现代理念、素养。

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01-2010 )》 , 明确规定要 “ 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 ” 和 “ 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 ” 。

目前 , 国内已经重视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这是必要的 , 但是不够的。应该全面地与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同时进行。对女性成长而言 , 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作用 , 比性健康教育更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在学校教育中 , 两者要统筹安排、结合进行。少数已经开展社会性别意识的学校 , 其教学力度还可逐步和适度加强。对男女学生要普遍进行这项教育。这不仅是女生一般的需要 , 尤其是女中学生必需具备的现代基本素质之一。

2. 实施富有女中学生特色的培养目标 , 因性施教

在 1995 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发表的《北京宣言》中 , 与会的来自 189 个国家 · 地区的代表 , 以各自政府的名义 , 共同承诺了确保在本国所有的政策和方案中体现性别观点 , 逐渐终止不平等现象 , 最终实现真正的和实质上的男女的平等 , 以促进两性的和谐发展和共同推动社会进步。随之 , 联合国从自身的组织机构做起 ,“ 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 即在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中进行设计、计划、执行、评估、监督和统计中 , 都要考虑妇女与男人皆能平等受益。

前述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 通篇体现了同样的精神和原则 , 提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体现妇女发展的主要目标 , 在各项事业发展中 , 要纳入性别平等观念。该纲要还具体勾画了 “ 妇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 ” 的发展目标。 ( 以下分别简称 “ 四有 ” 与 “ 四自 ”)

对比之下 , 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目标 , 显得过于一般 , 没有体现性别特点。对女中学生来讲 , 还有进一步体现性别特色的必要。如果在上述 “ 四有 ” 的基础上增加上述 “ 四自 ” 的目标 , 对女中学生的要求则更明确、更全面。用 “ 四有 ” 叠加 “ 四自 ” 的培养目标指引和要求对女中学生的教育教学 , 做到 “ 因性施教 ”, 则更能体现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 更利于为未来女性做人尤其未来成长为新型女性人才 , 奠定比较全面的基础。这不仅对培养女生日后能够具备更高的生存能力、更强的竞争能力和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能力 , 尤其对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是有重大并深远意义的。

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征 , 循序渐进地培养女中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与素养 , 包括女性正视自身的价值 , 维护自己的尊严 , 抵制种种贬抑女性和 “ 女性商品化 ” 的社会现象和丑恶行为 ; 增强女性学习与工作成功的自信心 , 克服自卑、依赖男性的消极心理 , 自觉发挥本身优势 , 勇于表现和施展才干 ; 锻炼养成女性的自立能力 , 不断提高道德和整体素质 ; 培育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和品格 , 提高文化素养、特别是科学素养 , 重视并肯于学习科学技术 , 强化创新意识 , 树立世界眼光 , 提高多文化的修养 , 积极参与学习竞赛和社会竞争 , 敢于并善于应付种种挑战 , 自觉锻炼适应变化的意志与能力等等。引导她们具备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女性成才的志向与品质。

3. 初步构建女中学生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及内容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保证。

在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 , 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 根据鼓励开发校本课程的政策 , 逐步开设一些为女中学生发展需要、有女性特色的课程 , 直至形成一定的课程体系 , 是非常必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开创性的工作。只有如此 , 前述的 “ 四有 ” 培养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在创建女中学生特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 注意处理好一些关系 , 如思想道德建设与知识能力增长的关系、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关系、女生扬长与补短兼顾的关系以及性别意识启蒙教育与女性成才知识传授的关系等。

基本课程的初步组成 , 包括以下几类;

性健康教育与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课程 ( 或由二者组成的综合课 ) ;

女生心理健康与思维训练课;

古今中外女性英才范例及其人品分析课;

人才学基本原理与女性人才形势课;

国家保障妇女权益法律与女性社会责任课;

世界妇女运动现状与中国妇女发展趋向课等等。

此外 , 还可设置一些有助发挥女性优势的课程 , 如语言类、文艺类、体育类、信息类和家政类的课程。以上课程有些是必修 , 有些可以列为选修;有些设在初中 , 有的应设在高中 ; 有的单独设课 , 有的可结合或渗透在相关课程中 , 也可设计综合课或通过综合实践课进行。总之 , 可灵活多样 , 因校制宜 , 突出持色。

多年来 , 世界上不少国家分别采取措施 , 从不同方面和在不同程度上改进女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和反映了当代女学生教育的某些特点。他们的经验 , 值得我们参考。例如 :

法国自 1987 年以来就在初中教学计划中 , 正式纳入了有关妇女权利及妇女在历史和社会中的作用的学习内容。在高中与初中的公民课中 , 还安排了学习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歧视公约》的内容。法国教育部和妇女权利部共同制订了《女学生指导公约》 , 引导女生选择专业多样化 , 并从中学起即向女生传授牢固的科学知识 , 还发起了有关 “ 女学生可以学技术 ” 的宣传运动。

加拿大将 “ 妇女在历史上的贡献 ” 列入教育部编写的教学指南中。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学校要开设含有性别内容的课程。

英国的 “ 国家课程 ” 规定 , 女学生必须学会与木头和金属打交道 , 就像和食物与纺织品打交道一样。还采取措施提高女生对技术课程的兴趣 , 鼓励女生对技术课程的重视和考虑选择科学与工程类的职业。

美国教育部实施了多种项目以消除有关妇女的刻板观念和消除社会性别偏见。通过加强辅导和激励机制 , 使更多的女学生的学习进入非传统领域 -- 数学和自然科学专业。

日本在小学、初中、高中 , 按照学生身心发育阶段 , 通过社会科学、道德教育及特别活动等 , 对学生进行有关男女平等的教育。为促进男女平等教育 , 有助实现男女共同参与型的社会 , 规定女学生要学习技术 , 男学生要学习家政。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发表的《行动纲领》提出 :“ 各国政府和行动者 , 应推行一种积极和明显的政策 , 将性别观点纳入所有的方案和决策之中 , 从而在作出决定之前 , 就分别对于对男女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 ; “ 制订人权教育方案 , 将性别层面纳入所有等级的教育 ”, 鼓励教育机构在一些课程中列入有关联合国各项公约所载妇女人权的内容 ;“ 从学前起 , 促进女孩和男孩之间平等、合作、相互尊重并共同分担责任 ” ; “ 编写无性别陈规定型看法的课程、课本和教具 ” ; “ 增加女孩接受科学、数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等领域教育的机会 ” 以及 “ 鼓励女孩选修学术和技术课程 , 以拓宽其今后择业的机会 ” 等等 , 从多方面反映了女学生教育的时代特点和任务要求。

综合以上,结合我国的实际 , 可以概括地讲 , 女中学生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妇女儿童发展方针 , 遵循女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未来妇女发展与女性成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 按照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统一性与性别差异性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因性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 使女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具有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初步修养的一代新人的教育。

目前 , 我国女中学生教育的模式 , 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 女子中学、男女合校按性别分班 ( 女生班 ) 和男女合校按性别设课 ( 体育课、生理卫生课 ), 各有特点。单性的女子中学 , 能提供女生更多机会充分展现自己和锻炼才能 , 学校可更充分地按女生成长发育规律 , 照顾学生和教导学生。同时 , 女校更加重视和更有可能开设比较完备的女性特色课程。男女合校按性别分班或分课 , 可以提供一定的既按性别特色教学又有与异性交流、两性优点可能互补的学习与成长的环境。根据社会家庭的多样需要和由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的不同 , 我国女中学生教育模式和学制的多种类型并存 , 是必然的和有益的。不同类型的学校 , 可以相互观摩、互相借鉴 , 共同创新 , 为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水平的现代女学生教育体系 , 为国家和为世界女学生教育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教育部项目总顾问
作者: wd536036    时间: 2008-11-12 21:33
你咋不理我了呢


















【AD】欢迎大家访问www.xiaonvsheng.net小女生
作者: djccwj    时间: 2011-7-19 13:07
回来看看




欢迎光临 小女生论坛 (http://bbs.xiaonvshe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